《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循着三条路径建设师资队伍,一是增加经费投入,二是提高新教师招聘门槛,三是在职教师岗位提升,这些都是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选项,然而,以“高质量”的标准来审视,“育人”文化的培育和强化才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高阶的、核心的诉求。
职业教育应当培养健康、整全的“人”。当下,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等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势不可挡,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的生产关系,而且触及了“人”自身的存在基础。同时,信息泛滥、消费主义盛行给人类千百年来奉行的价值观体系造成了严峻挑战,也给每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双重改变,一面是效率、便利、舒适,另一面是懒惰、享乐、迷惑、无意义感。可以说,在当今时代,“全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一个整全的“人”不仅要能有效率地工作,同时应当具有很强的思考、反思、批判、洞察、创新的能力,应当敢于追求和坚持真理,应当知善行善,还应当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素养。
因此,新时代给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使命、新课题。但许多职业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未能意识到时代变化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挑战,仍然固守工作技能养成的教育观念与操作模式,紧盯技能训练,将职业教育窄化、矮化为单纯的技能训练,育人的教育观念淡薄或缺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结构缺角、成色不足。忽视职业教育的育人属性,将会导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偏失。
职业院校教师育人文化稀缺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职业院校的办学文化给教师带来了巨大影响。职业院校长期以培养中低层次的技能人才为己任,聚焦工作技能的养成,这样的办学文化是控制每一位教师缄默而强大的力量,是专业课教师教育理念产生偏失的深层根源。就教师个体而言,专业课教师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人格等进行教育的能力不足,而且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这是文化基础课教师、思政课教师承担的任务。其次,由于学生品德、价值观、人格等方面的成长难以进行量化考核,缺少对专业课教师的利益驱动。概言之,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专业课教师通常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促进学生整全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也缺失相关的能力,更谈不上积极投入。
培育专业课教师的育人文化绝非易事,当前可行的策略包括三点:
一是开展培训。培训是强化育人文化的切入点。对专业课教师育人知识与能力的培训不能采用知识讲授模式,而应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从实际问题出发,以案例为载体,从知、情、意、行多维度注入育人的原则和内容,做到培训内容的可知、可感、可评、可用,从而唤醒和发展教师的育人意识。另外,对职业院校的领导和有关管理人员也应进行培训。领导及管理人员是职业院校办学文化建设的“关键少数”,应通过培训强化其文化领导力,从而撬动对职业院校传统办学文化的改良。
二是优化考核方式。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贯彻了育人的教育理念,虽然无法通过检查教案、抽查试卷等方式进行考核,但可以通过学校督导常态化听课的方式,现场考核并给予指导。
三是加强不同层面育人文化的互动。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主要层次,育人文化亦是如此。对于专业课教师来说,育人的信念、价值观等难以准确把握,学校可以通过有形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来实现整全育人理念的具体化、形象化、人格化,包括校园环境美化、校史馆和特色博物馆建设、编撰优秀校友故事、以学生为本的制度设计等,让育人文化变得具体可感,潜移默化地培育、滋养教师的育人文化。
(作者单位系江苏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16日第5版
作者:赵蒙成 马雷鸣